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不仅拥有被考古界公认为长江下游远古文明“第一缕曙光”的青墩遗址,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正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正余镇妇联、统战条线联合开展“品味古韵南通”主题阅读活动,以悠悠书香传承城市文明、循传统技艺追溯南通记忆。
青墩启始,回望江海文明脉络。活动伊始,正余镇农家书屋领读人崔洁向大家推荐了由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编纂的《江海文化丛书》,该系列书籍包含7册,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了南北交融、东西结合的江海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崔洁从该系列书籍的《青墩考古》讲起,重点介绍了青墩遗址的重大发现、青墩文化面貌、青墩遗址保护利用的文化价值等内容,带领大家感受江海文化的开篇之作——青墩文化的独特魅力。
冷蒸飘香,漫品通城农耕遗味。“今年颇喜炎夏早,田家竞说麦秋好。甸人堆盘献新麦,搓麦如蚕青缭绕。”领读人崔洁现场朗诵了嘉庆年间通州知州唐仲冕所作的《麦蚕歌》,介绍了清代《邗江三百吟》中球探比分网:冷蒸制作流程的记载。冷蒸,在明代的《酌中志》中被称为“稔转”,又有“冷嫩”“麦蚕”等名,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麦穗制作而成。南通地区北纬31°至32°的季风调节,长江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有利于麦粒的淀粉积累,也让冷蒸这一南通地方美食难以被轻易复刻。活动现场,正余镇妇联副主席侯甦舒、统战干事俞师师向大家现场分发了正余河岸村村民用该村元麦(即青稞)手工制作的春日限定甜品——冷蒸,色泽青碧、口感软糯、味道清甜的冷蒸让大家赞叹不已。
青花绘锦,感受通城蓝白雅韵。作为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06年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上,领读人崔洁身穿正余本地小有名气的丽华布店老板娘朱丽华设计的蓝印花布服装向大家介绍了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球探比分网:蓝印花布制作方法的相关记载。南通的蓝印花布有蓝底白花的,也有白底蓝花的,简单、原始的色彩搭配格调典雅、清新自然,适合制作衣服、被面、包袱、头巾等多种生活用品。在丽华布店老板娘朱丽华的现场教学下,大家纷纷尝试用蓝印花布手工缝制特色发圈,参加活动的少数民族代表们也沉浸式感受南通蓝印花布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更是文化的容器、历史的载体。下阶段,正余镇将继续围绕南通的通东民歌等民间艺术、西亭脆饼等美食制作技艺、通绣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解码这些城市记忆背后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